為什麼反對中南部的軌道運輸建設
除了無人車技術之外,台灣軌道運輸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目前商業模式的自償率過低。
以台北捷運來說,參考2017年自由時報(夠有台灣價值吧)的數據來說5線117站投入上兆元,但軌道運輸本業仍持續虧損,都是靠業外收入的12億去彌補才能讓北捷公司不至於虧損,即便如此投資報酬率才0.12%,跟虧損沒兩樣。這也就是說在台灣目前捷運的商業模式來看,就連台北這種每日運輸量達200萬人次的等級都不會賺錢,更何況中南部。
當然公共運輸不能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標,但若換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若將城市當作一個企業,那麼捷運建設就像是企業新購廠方或設備,自然不會營利,但這股龐大的人流絕對會帶來營利,只是營利項目不會從軌道運輸而來,其實是周遭不動產的開發。
2017台北捷運曾經跟富邦金控、日本JR等企業簽訂MOU,要合作成立不動產開發公司參與雙子星等案的土地開發,消息曝光之後被各方意見反對後就不了了之,誠然台北捷運這個由政府控股的公司去介入不動產開發會有政治倫理上的非議,有各種技術上問題需要克服,但思考一個簡單的邏輯:『北捷公司若不參與開發不動產那其他財團會不開發嗎?』,答案自然否定的,也就是說政府出錢蓋的捷運,但最賺錢的部分卻是由財團或地主拿到,這不很奇怪嗎?
以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政府拿人民的納稅錢去買了一隻母雞,再把母雞下的蛋便宜賣給人民換取飼料費養活這隻雞,看起來天經地義沒有問題,但仔細檢視雞蛋出貨表才發現,這隻母雞不是所有的蛋都賣給人民,最高級最有營養價值的蛋是賣給財團地主等人,這些人拿到再轉出口賺取最大利益,人民只拿到了最基本的蛋滿足了『每天有便宜蛋吃』這基本要求,但未來若有一天這隻雞生病了需要看醫生的醫藥費,或是買蛋的人民數量不足以支付母雞的飼料費,回頭還是要由納稅錢去支應,但是最賺錢的財團地主其實是不用承擔這部分的風險。
所以若看懂這個比喻,那麼一些反對北捷介入不動產開發的意見,政府不該與人民爭地的意見,是真的為了『公平正義』而進行反對呢,還是淺台詞『你不要來跟我搶錢賺』呢?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113994